close
商周 1323期金惟純的一篇文章,讓我看了後很想大聲對他說「讚」。
因智慧手機有許多好用的APP,方便大家相戶聯繫交流,但這些交流訊息的背後是什麼?如果科技沒這麼方便、好用,他們還會傳這訊息給我嗎?如果要一通通打電話、一封封寫信、一趟趟親自跑過,他們還會想告訴自己這些嗎?
像FaceBook剛出來,大家都驚豔於他的高流通、高傳染力,於是紛紛把自己的所見聞的訊息張貼網路,剩至將許多訊息透過Facebook來傳達。跟隨流行申辦帳號卻不常使用的用戶,自然就常錯過對方的訊息,導致兩方的溝通中有了間隙。
近一代人,長期受到臉書、Line或其他科技軟體的薰陶,就連「結婚」如此的大事,依然因為「方便」而使用臉書通知大家。尤其是不常聯繫的朋友,真會讓人想究竟是為了「錢」而邀請,還是為了「喜訊」而分享。
反觀上一代人到十幾歲還有很多人家裡沒電話,如果你想和別人說話,唯一的辦法就是去找他,到了地方他還不一定在,得碰碰運氣。因此可以確定:如果你去找某人,或是某人來找你,ㄧ定是真的有話要說,絕對值得認真對待。
那樣的「真」 ,正因為不方便,所以會讓人經歷的更全然、感受的更深刻,留下更清晰的生命軌跡。但現在的現象卻是大家的活動力變大,感受性卻變低了,人和自己、和別人、和大自然的關係都更複雜、更膚淺。簡單生存狀態改善,生命品質卻倒退。
我最近一年來在演講會擔任要職,有許多事情都要透過事前告知確認,事後鼓舞讚美,才能換來下次的合作。這些交流的過程中,若是透過臉書的訊息傳遞,易給人不尊重而誤解;用簡訊通知,易讓對方以沒收到而拒絕;電話聯繫,可讓人感受到你的誠意而答應;登門拜訪,可使人見到你的用心而主動幫忙。
因此,他提醒我們:越方便的,越讓人難以抗拒;越好用的,越容易養成習慣,越容易身不由己。與其「身不由己」後,怨嘆「人在江湖」,不如等準備好些,再入江湖;再入江湖,更要身仍由己。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