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月前,我把2G手機封入歷史,
開啟嶄新的3G人生(智慧型手機),
這樣的決定也間接的開啟了我的筆記人生。
但用了幾次覺得不好用就改為已經紅很久的EverNote。
沒想到這款APP雖界面簡單,
功能也不是說非常強大,
卻擁有強大的黏力,
使它成為我和女友間的第三者。
甚至,為了要對它有更深入的暸解,
還特別買了一本書來研究。
這本要錢的使用手冊,
內容並沒有如預期般的令我驚豔,
但卻從他的內容中多發現一些實用的小技巧、筆記整理實用化的方法與專案管理等。
為什麼還是有許多人習慣用腦會比用筆記來的快又有效率呢?
通常初學者總會落入幾個筆記陷阱,
這些陷阱會使你的筆記效率降低並降低熱情,
一陣子後,就不會想使用筆記了。
這幾個陷阱如下:
- 無目的儲存:如果你的筆記變成「缺乏目的」、「沒有意義」的剪貼,只會使你的筆記資訊通膨;所以應該要儲存「對你有用」的內容。
- 過度分散:如果你有個專案內有四個會議記錄,是要分開放還是統合在一起會比較有效率?
- 不願意捨棄:筆記不是倉庫,而是用於行動工具,所以要懂的刪除那些已完成、不需要的記事。
- 筆記之間不流動:你的記事分類應該要關聯於你的具體行動,所以儲存的記事應該要跟著行動的過程,不斷的改變它們的位置。
- 筆記方式太枯燥:筆記的意義,在於當下本身就是一種創作的行動過程,而創作可以幫你激發靈感、想法,幫你推展工作進度。
- 沒有在行動中使用:隨時記錄資訊、擷取你的靈光一閃,這樣才會記錄真正有意義的內容。
- 過度編排版面:筆記的重點在於如何有效的記下眼前發生的事,因此要能夠快速的從編排中找出重點;如果一則筆記花了你過多的時間去編修版面,不僅消磨了你的熱情,也喪失了筆記精神。
- 過度分類:筆記的整理與分類很重要,想一開始就建立完善的分類,只只會使效率降低。分類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邊進行筆記一邊依據需求慢慢修正的。
筆記不是單純的把資料記錄下來,
而是在記錄的過程中,
順便用腦做思考,
把各種資訊相互串聯記在腦中或產生出新的創意火花繼續下一個創新。
目前最好的筆記就以「維基百科」為代表。
維基百科的兩大特色,
一是文章結構有一個「目錄索引」,
另一個則是在內文敘述裡重要的關鍵字會有連結到另外一則百科的「超連結」。
這兩個特色能使你在瀏覽百科時,
能不斷的快速連結到更深層的內容,
使知識的閱讀和查詢都變的很容易。
可是,常常我們隨手記的筆記,
因為隨興所以資料都難以規檔,
為了省卻這個煩惱,
在你的EverNote內就要有個預設筆記本,
幫助你收集突如其來的記事或靈感。
等回到家再度整理筆記時,
再一則則分門別類的整理到適合的記事本中。
這裡面有個很棒的觀念「讓留下的回憶有價值」。
因為單純的資料剪貼是完全沒有儲存價值的,
因為遲早都會在你的記憶中過期;
如果將資料加上你的心得、感想、經驗與故事,
就會變的很有意義,未來也才有回味的價值。
所以,裡面可能有一些是你在研讀大量的資料後才醞釀出的文章,
像論文、專題之類的。
寫完後,如果不會用到就把他另外封存起來,
剩下的參考資料就全部刪除吧!
這樣才會使你的筆記顯得清爽有條理。
之前的我筆記習慣很差,
常常一本書一支筆就不分別類的記錄下來,
卻常常為了找資料而到處翻查。
至從我使用EverNote做我的主筆記,
發現我的知識庫開始慢慢的有所增加,
靈感開始增加、效率逐漸提升,
這些都是好的進步。
雖然裡面的內容尚未顯的豐富,
就像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終有一天這些小小的螢光之火可以化為我的靈感庫,
創造出源源不絕的創意之火。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