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斐勒在結婚後沒多久,就搬到富豪街去住,就如同名字所呈現的,住在這條街上的人都是仕紳名流,經常可見漂亮的駿馬和馬車穿梭其間,但洛克斐勒他喜歡寬敞的空間,搭配著樸實的外表;他曾說「當我在一棟裝潢奢華到無法再加工的房子內,反而會不知所措。」這多少反映出他幼時培養出的價值觀。
如果用一個形狀來比喻大比爾(洛克斐勒之父)對家庭的態度,大概像個星形,指安穩的碰觸一會,便往下一個地方沾黏;但洛克斐勒則是堅定如一的正方形,過著精準規律有如機械般的生活。或許是因為長期受到浸信會的洗禮,他強烈的禁止自己去碰觸有關菸、酒與賭博等活動在內的場所,連晚年應邀到一家飯店吃烤肉,他也先去考察環境,一發現地上有空酒瓶,立刻拒絕赴宴。也或許是父親大比爾的浪蕩行徑讓他極為厭惡,覺得規矩行事的作風才是正確的選擇。因此,對於子女的教養也是一絲不苟的。
從小為了灌輸他們一窮二白的價值觀,第一步是要讓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父親多有錢。第二,他在家中建構一虛擬經濟市場,他稱西蒂(洛克斐勒之妻)為「總經理」,規定子女都要詳實記帳,就像公司的員工般需要工作才有零用錢可拿。他曾自豪的對朋友說:「在我搞清楚一個月的瓦斯費平均要多少錢後,就告訴小女,每個月所省下的瓦斯費可以當零用錢。因此,讓小女自動自發的每晚到處巡囉,把沒有用的瓦斯關掉。」 (有沒有很類我們台灣的王永慶呢~)
當然他老婆的管教手法也不遑多讓,當子女吵著要買叫踏車時,他提議給每個孩子買一輛,西蒂說「不行,我們只給他們合買一輛。如果他們只有一輛腳踏車,他們就會學習彼此禮讓。」最後,四個小孩只好輪流騎一輛腳踏車。雖然在我們眼裡看起來好像很苛苦,但因為是從小就如此培養,加上父母們的身體力行,所以小孩們各個都不以為苦,習以為然。
雖然,他在管教上極為規矩,但他也不失為一個認真負責的丈夫,有次他在搖椅上打盹,一聽到小孩的哭聲便立刻衝去抱起孩兒樓上樓下到處走,直到小孩安穩為止。或許是因為在小時父親時常外出數月不在,常因此暫代父職照顧弟妹。所以家庭不僅是他養兒育女的地方,也是他在事業上的心靈休息勝地。
就像去年商業週刊的專欄「再窮也要苦孩子」一樣,為了讓孩子能不輸在起跑點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過著窮苦卻積極的生活,因為窮苦可以砥礪一個人的心智,有切實的感到用錢的痛苦,對於所花出去的每筆錢才會有所計較。就像男孩子要當兵,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的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