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代科技之進步引發了正反兩方的爭論,有人認為進步帶來了便利,便利帶來了商機;另一方的人則因為進步帶來了失業,失業導致了貧窮。這嚴重的後果讓人們對知識產生了焦慮,深怕自己被邊緣化成為政策下的犧牲品。

以前的人,靠一門技藝就可以養家活口、富足一生,但從金融海嘯至今科技大幅躍進,人工智能的出現威脅到大部分在職場上工作的人,將有五成的職業會在未來十年內消失,而新出現職業的技能可能在未來幾年才會出現。逼得每個人都得開始學習第二或第三專長並讓自己不斷學習,才能應付這多變的未來。

但世界知識何其多,常常我們尚未學完一門學科,新的概念就如雨後春筍般瘋狂冒出,讓人措手不及。針對這個問題,我想「碎片化的學習」就是最好的解方。

智慧手機已成為現代人無法離手的標準配備,它配合網路就能讓人以即時、方便、免費的方式獲得自己所需的訊息,但這也成為上司、同事或朋友快速干擾你作業的來源之一,常常在你工作(或學習)到一半時,要你去處理一些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導致你無法專心的處理完一件事。剩下留給自己的就只剩下短暫的碎片時間,這些時間若只拿來看臉書、玩遊戲也挺浪費的,不如就拿來做碎片化的學習吧!

你可能會懷疑:碎片化學習怎麼可能會比系統化學習來的好?畢竟自己就是透過學校系統化教出來的產物,但其實你早已開始運用碎片化的認知來理解世界了。比如我最近看的一部電影《美女與野獸》,影片中的貝兒代替父親被關入牢後,他父親莫里斯被野獸拖出去,然後再看到莫里斯時就是他以蹣跚的步伐踏入酒館尋救兵的畫面,但從他被拖出去至回到鄉村中的種種情節,導演都未曾對觀眾有個交代。這種情形在影片中出現好幾次,整部影片幾乎都是由片段的故事拼湊而成,但卻沒有任何的觀眾對這碎片化的呈現方式感到懷疑,也沒有人看不懂該劇所要表達的內容。

碎片化學習的三要素

有些人還是會問「既然碎片化學習這麼有效,為何自己從不同地方閱讀了很多關於某一學科的相關知識,卻依然對該學科不甚瞭解?」我想這就要從三個方向來討論了。

  1. 知識的類比(如上圖c)

你必須先在腦中存有一套基本的思維與框架,再透過這層基礎框架去理解外界的資訊。比如說一個3歲的小孩看到你在用平板學習,他看到後問你什麼是「物聯網」,這時你若引用維基百科的定義來說明,小孩肯定是聽不懂的,因為他腦中這時只有一些簡單的日常字彙和心愛的卡通故事而已。隨便一個名詞對他都是未知的訊息,所以在這個階段只能讓他盡量學習,等他腦中存有足夠的知識量或掌握了某一學科基礎的思維框架後,才能以他知道的知識類比出一則他能理解的例子。

  1. 碎片的完整性(如上圖a)

有個大地遊戲叫「比手劃腳」,主持人會從隊伍中選出一個人,讓他看一個成語並以肢體動作的方式表達,讓底下圍觀的隊友們回答。但每個人運用肢體表達的方式本來就沒有以文字或口語表達來的完整,所以常常讓負責猜題的隊友誤會表演者的意思。

情況雖然爆笑,但對於接收者而言,表演者所傳達出來的就是破碎知識。或許在簡短的溝通上可以猜到意思,但對於觀念的傳達則充滿代溝。對於該領域不熟悉者,即便接收了再多破碎的知識,依然無法完整的解出真實的信息。所以,碎片化訊息指的其實就是構築某個系統架構內其中的一則完整思維觀念,比如複利原理、供需理論等。

  1. 思維模型的數量(如上圖b)

剛開始接觸一項新學科時,我們只能從複製與模仿的過程中瞭解一些知識,知道某些問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但這時的你依舊無法運用你所學的知識去處理其它問題,因為你掌握的知識量還不夠完整。就像你從回收箱中撿回一盒約500片的拼圖,其中若短少5~6片,你依然會知道完整的圖是長什麼樣子;但若少了將近150片拼圖,你就無法瞭解自己拿回的這盒拼圖最終的圖片到底是什麼!

 

這裡舉一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我在前公司原本是負責產品開發的工程師,在某次人事大地震後,突然就成了部門內唯一負責維護撰寫測試系統的程式工程師;那時我什麼都不懂,公司也沒時間讓我以系統化的方式慢慢學習。長官們常常在會議中要我立即評估可行性並押上完成時間,當時的我只能一邊用我能理解的想法去確認長官提出的議題,一邊從網路中複製別人已寫好的模組拿來用並瞭解。幾個月後,程式與電路的思維模型在我腦中有了一定的積累,開始能按自己的想法修改程式碼;半年多後,我才真正對公司的測試軟體有系統性的理解,也才有後續新程式的開發與升級。

 

在繼續接下來的討論前,我們先來談談大腦的思考模式;

 

專注與發散

專注模式(Focused Mode)就是用理性,以循序漸進、分析的方式來直接解決問題,如下圖左。發散模式(Diffuse Mode)則是你在放鬆狀態、任思緒神遊時,將大腦各區塊相互連結,這時的你會有頓悟或靈感的產生,如下圖右。

 

圖片來源:http://www.jianshu.com/p/ab1404b453f2

當你在看到一則訊息的時候,你的思維就會像彈珠一樣從右下角往上彈,大腦會先進入專注模式,讓你思緒集中在這訊息上,然後你會用之前曾學過類似的知識做連結,想辦法去理解,這時彈珠就會在附近幾個區塊來回反射。但愚笨如我者,無法立即理解這訊息的意義,只得先放在一旁做其它事,可能在你騎車時或準備就寢前,腦袋呈現放鬆的發散模式;這時中間彈射點會顯得比較鬆散,讓思維彈珠能在更大的空間裡活動,建立起新的神經連接,讓你能以全新的視角看待事物。

另外,在過往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都很不擅長將大量或複雜抽象的訊息留存在腦中。除非我們將這訊息切割成幾個奇特的圖像,在每則圖像間依序加上連結變為一串有趣的影片,或是將訊息濃縮成簡短的概念才容易記住。所以,運用碎片化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我們使用更少的時間記住更多的資訊,也方便我們組合出將不同的結果。

框架

知識的累積其實跟我們學習數學的解題模式很像,都需要善用「回想」的能力。

比如你剛開始在工程數學中拿到一個重要的題型,先從頭到尾靠自己的思考解決題目,然後再詳閱解答的步驟,然後重頭做一遍。接著改去做其他事,讓頭腦進入發散模式,接著在晚上就寢前再做一次題目。隔天,盡快找機會再做一遍,讓自己有刻意練習的機會,然後挑出另一道重要的題目,再用同樣的方式進行解題。之後,每當你在走路、搭車時,都請一邊走一邊在腦中回想解題的關鍵步驟。

思維模型的學習也是在初始就要對觀念進行瞭解,然後去瞭解課本或網路上舉的例子並記錄下來,然後再重頭思考一遍為什麼這例子是符合的;接著做其他事,讓發散模式有時間將觀念放進內心;晚上在睡覺前再回想一次或想其它符合這觀念的範例。隔天,盡快找機會再想一個符合這觀念的範例,如果依然搞不懂就再多給自己1~2天的時間重複回想,然後再學一個新的思維模型並重複上述步驟。之後當你在騎車、坐車或走路時,你腦中的後台程式就會自動抓出觀念進行回想與重組。

以上就是在腦袋建立思維資料庫的重要步驟,這過程會豐富和強化你的神經元,並開始建立起屬於你自己的神經元網路。一旦你開始對某個問題持續抱持好奇的態度,腦中的神經元就會在發散模式串起你曾累積的碎片化訊息,直到某天你靈光一閃整個思維框架浮現出來,就可組織成一個系統。

當你在腦中產生一個框架,你就能直覺的理解許多事情,也會降低大腦的負荷量。比如我們剛開始在學游泳時,要記得腳要打水、手要45度往下划水、頭要朝一邊換氣等,常常無法同時達到要求也難以達到標準動作,但1~2周後我們腦袋自動將所有資訊串聯成框架成為你的本能,當你再次跳入水中身體就能自動前進,即便時間拉長,我們依舊記得如何游泳。

轉化

之前曾用過一款APP叫「Flipboard」,我常常在裡面看到許多深覺實用的好文章,手指在上輕觸一下,就把這篇文章分門別類的存入我的手機記憶體中;幾個月下來,手機記憶體容量快速的增加,但我卻不記得自己存下哪些資料。

後來我不再追求每年讀書的量,改要求自己每看完一本書或讀完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就寫一篇心得或用轉述的方式說給周遭朋友聽。在這轉化的過程中,都會有一些不知如何描述的內容,但藉著不斷回想與翻閱,這些資訊逐漸刻在我腦海裡。即便在我寫完後長時間未再複習而忘記,但之後當我要用到相關訊息時,這碎片依舊會從腦袋中躍出,指引我找到需要的資料。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如何快速的運用碎片化的方式,構建出我們的知識系統,但知識的建立若單純只靠自己還是太慢了;因此,羅振宇建議我們應該跟牛人一起學習與工作。

牛人

這詞是中國的用語,意指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的能力出眾、知識水平比普通人高。因為他們喜歡積極的追求知識,不會容忍自己長期怠惰不學習。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一定能時常在跟他交談、共事的過程中,獲得許多實用的新知識。這些訊息都是他們經過長時間抽絲剝繭萃取出來的,

只要身邊有幾個牛人朋友,你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找他們問問最近有什麼有趣的發現?推薦的文章?或是討論關於最近發生的事情,這樣你獲取知識的速度就能比別人更快。但這些牛人通常只出現在前景趨勢向上的產業中或是像學校這樣學習型的場所中,因為只有在這些地方才能夠學到最新或最棒的知識。

查理‧蒙格曾在他的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詳細請參閱《查理的普通常識》第四章:關於實用思維的實務思考?),如何讓自己在一八八四年的亞特蘭大,讓格羅茲願意拿出兩百萬美元來投資,成立一間產生非酒精飲料的新企業「可口可樂」,並讓它打造出價值高達兩兆美元的企業?老實說,這本書早在四年前就勉強看完了,但一直到最近才把這個章節看懂。

因為當時的我在對於蒙格所提的觀念完整度不足、知識的累積量不夠、也無法明白蒙格拿來類比的例子,直到最近補足這些後才有所突破。但這四年來技術大幅的提升,自己卻才進步到能看懂這個章節,而這本書還是2011年出版的。

在摩爾定律式微的時代下,知識訊息正瘋狂的展開,要跳脫出老鼠賽跑遊戲的最好方式,就是比別人更快的升級自己的思維。利用知識當跳板,看準機會、奮力一搏!

 

參考資料:

  1. 《羅輯思維》第205期:這一代人的學習方法,羅振宇
  2. 《用對腦,從此不再怕數字》,芭芭拉‧歐克莉著
  3.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2~4章,查理‧蒙格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查理王 的頭像
    查理王

    Charlie King的部落格

    查理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