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羅振宇以自己豐富的學識與眼界嗅出趨勢,毅然放下為人打工的高薪事業,選擇運用自己身為讀書人的優勢,在網路上將自己每周所讀的書以視頻方式有系統地分享在網路上,該視頻就是《羅輯思維》。他也成了中國第一個網路紅人。
看著他的成功,後續又冒出許多有趣的視頻節目,台灣也從去年開始有網路紅人冒出。但隨著視頻節目的氾濫,他又毅然地結束連載多年的節目轉向新的事業。最後這集,他一邊跟觀眾道歉,一邊透漏在這高速變動的世代中,要如何才能高效的學習。
羅胖共列了五個要素:
1.牛人:擅長於某類能力的人。比如擅長以經濟論述世界史的宋鴻賓、專營創投的林之晨等。書是印刷時代下保存和傳遞知識最好的工具,以前的人為了將信息負載量降低,所以採用分門別類的方式;但現代的知識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信息網路,為了能有效地減輕知識負載量,讓知識能以有條理的剖析、分類、過濾、搭配、整理、融合與精簡等,就要透過牛人這樣的知識載體,以交談討論的方式問他們關於最近推薦的書目、文章或一些大家都在討論問題的看法等等。讓我們能以極高的效率快速的瞭解事務。
所以,我們這代人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盡可能的和牛人在一起,尤其是在平時的社會協作當中,一定要營造這種學習環境。這些牛人通常都喜歡積極的汲取新知,所以在學校、培訓課程或向上趨勢產業的公司中都可發現他們的身影。與他們在一起就可有效的減輕知識負載量,不用什麼都自己讀。
2.概念:人們在理解一個複雜的東西時用的就是「概念」;當我們在學習新概念時,會先將舊有的概念放在底層,再綱舉目張的將其它知識碎片抓進來放在上面。而透過不斷的搜集新概念就可以高效的學習。
這個原理是因為人類是一個高度模式化的動物,而世界本身非常複雜,就是用一個一個的概念堆積而成。
比如說鄭也夫的「互馴」(互相馴化)這個概念:以前我們都覺得人和小麥間是單向的馴化關係,但反過來一看,小麥不是透過自己的性狀改變讓人類臣服於它嗎?讓人類成為它的奴隸,使小麥成為全球盛產的植物物種。得到這個概念後還可運用到生活中的其他面向,這裡以職場發展做例子,比如說某個公司老闆聘請了一位能幹的助理,能把老闆身邊各種雜事都處理得井然有序,漸漸的老闆處理雜事的能力就消失了,變的離不開這名助理。這過程就是互馴。
所以,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3.縫合:有些人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寫得很好,就會將它收藏至雲端書庫中,但沒過幾日你就會將它忘了;有些人常感慨書讀得不少,但幾個月後再問到那本書的內容,卻了無印象。他們缺的就是縫合。
因為這些知識的產生並非源於自己,對於它也只有當下的感受。所以,你若想將這些知識塞進自己的腦袋,就須將你所讀的用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有的人會做成心智圖幫助發想,有的人會在文章上註記成為讀書筆記,有的人會像我一樣改寫成文章再分享給他人。
即便一段時間沒用而忘記,但只要你知道哪兒有,將來可以去查。就像是用自己的記憶之線將知識們縫再一起,所以叫縫合。尤其現在互聯網這麼發達,什麼東西都可以上網查詢,但知道什麼知識在哪兒,這就是你自己的知識。
4.碎片:現代人因為有了手機行動型裝置,常常會在移動的過程中接收訊息,這時間不常也不短,但要專心讀個書或學習某項技能卻有困難,因為那需要長時間的專注才有辦法。但這些零碎的時間若只拿來聊天、刷臉書,而不是拿來學習就有些浪費了。所以,這一代人急需擁有的技能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取豐富的知識。
在這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知識的產生就是碎片化」,當我們在想事情時,通常都只有一個假設、一個念頭或一個結論而已,等到這個假設被驗證後一段時間,才有人用一個理論體系去總結出來,但這總結出來的知識卻已成為落後的知識。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的四書,裡面的文章都是碎片化的對答或故事而已。
再用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我們讀完一本書後,通常難以在短時間完整的體會作者想傳達給我們意涵,而是靠著留在我們大腦碎片化的印象,逐步的思考
與累積自己的知識。
我曾經在公司因為職務的調動而突然要用程式寫系統,我在對該程式語言不懂也無人可問的情況下接手;一開始我只一邊寫系統一邊翻閱書籍,遇到不知如何下手的部分就上網找類似的寫法,或上論壇問人。這學習的過程就是碎片化的。
所以,如果學習的結果是碎片化,那碎片化的學習又有何不可呢!
5.目標:據羅胖的觀察世間只有兩種人,第一種人對世界的定義就三個詞:立場、感受和意見。這種人可能擁有許多的知識,對於知識的正方與反方都有特別的概念,卻不會辨別。
比如牛奶剛推出時,大家都認為它比母奶還要營養,就一窩蜂的搶買牛奶;後來專家說牛奶其實對人體是有害的,瞬間牛奶就成了滯銷商品。但隨著白袍醫師站出來正名後,又有許多人重新擁抱牛奶。每個人都對牛奶的好壞有不同的意見,所以知識就會隨著意見而發散。
第二種人對世界的定義是:目標、方法與行動。第一種人可以容忍兩個相反的意見在腦中起衝突,原因是他從不面對;但第二種人會為了自己設下的目標一路往前,當他面對選擇時就會有具體的想法出現在他的腦中,透過決定後的結果反饋使知識大幅增長。
比如我們在看別人擔任領導時,總是會對長官的決定嗤之以鼻,甚至覺得他們是換了個位置就換了腦袋,但真的輪到自己去面對同樣的場景時,才發現這個位置並不如自己所想,也才會認真去補足自己所缺乏的知識。所以,行動就是讓自己的想法、意見和知識變成自己的唯一方法。
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之中,未來十年的百分之七十的職業都是現在所沒有的;知識總量越來越龐大、時間越來越破碎,傳統的解決方法對於我們也不再適用。所以,跟著牛人一起學習可以降低知識負擔,幫助我們篩選和統整,運用碎片化時間瞭解新產生的概念,再將一個個新的概念搭建起知識框架,搭配我們所讀過的知識,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縫合進來,逐漸變成一個充滿知識的樹幹;最重要就是目標,唯有確立目標並不斷的向前行動,才能把知識化為我們安身於這個時代內的重要成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