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因溫室效應影發台灣電力不足的問題再度讓政府焦頭爛額,(有趣的是某些原本反對核又反漲的人這次皆反向動作!)(前陣子的)新聞中透露出台灣核廢料的存放空間瀕臨滿存的階段,粗估到明年底就可能發生缺電危機;反觀台灣的替代能源廠尚未在整體的供電系統中佔到足夠比例,卻又可能面臨各種產業轉型、氣候異常與環境永續...等問題的干擾,最後就可能讓眾人口中的鬼島發生。

《大契機:21世紀綠能新經濟力》是卡洛普在2010年發行的書,他擅長運用市場力量達到環保的目的。書中分別就當時替代能源的技術做個簡單的介紹與分析,如太陽能、生質燃料、海洋能源、地熱發電與新煤礦運用等,內容採用生動的例子、淺顯易懂的說明技術與演進。

這邊僅簡單說明書中所提的技術(以我有興趣的為主)

太陽能:透過吸收不同波長的方式,使轉換效率提升到42.8%,且接獲大量企業的訂單。但為了產生大量的電力,通常架設在偏遠的郊區,需要強力的輸電幹線,但輸電幹線的使用效率又只有在日照巔峰才有最大電流量,在無法有效率的運用下使使成本居高不下;再者要如何解決與地方輸電網的轉換造成的耗損,以及要確保供電的穩定性不因各種天候的問題而發生。

生植燃料:透過電廠產生的廢水、廢氣與廢熱可供給製造溫室花園或培養綠藻,綠藻的優點是生長快(幾小時就可成長一倍)、高油脂、有豐富的蛋白質等營養、可分解二氧化碳、乾製後,每磅所含BTU與煤礦相同。若同樣一英畝的地在一年內種上大豆、棕櫚樹與藍藻,可轉化成生質燃料與酒精量分別是60加侖、600加侖與5000加侖。但後來因為綠藻生產速度超過收成速度,最終徹底阻絕陽光造成死亡。加上新公司擴展太快致最後關門大吉。

地熱發電:讓低沸點的冷媒汽化,以高壓高速的方式通過噴嘴驅動渦輪發電機運轉,汽化的冷媒經過冷卻後再回到熱交換器繼續循環。這個構想在台灣可以試行,像宜蘭、陽明山等都可導入使用,相信很快台灣就有用這發電的廠商了,連我都想參與入股。

看完書後,我想了一下為什麼台灣到現在都仍以核能發電為主,可能的原因大概是「民求必應」吧!人民都認定政府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卻忘了政府也是由人所組成的。比如先前核四紛爭時,問到反核人士到有什麼對策時,只見他們的反應就像是「要漲電價?不要、重啟核能?不准、備容率不足!想嚇誰、能源對策?干我啥事!實施建設!環評不過」你瞧瞧,這......要主事者如何處理呢!讓我們看看加州州長阿諾如何做的。2006年阿諾簽屬《AB32號法律》,設定全國第一個影響擴及各企業的碳排放管制上限,該法規直接規定在2020年前需降至1990年前的水準。法規通過後,企業牛步化的改革開始加速。政府不用補助產業、不用知道細節,只要制定法定汙染物的上限,剩下的都會靠市場自行解決。為什麼許多國家例行的補貼與強制命令都不如《AB32號法律》呢!因為這兩種措施極度依賴精確複雜的科技知識及遠見,其複雜程度遠超過在政府做事的官員們。像前幾年台灣大力扶持DRAM產業,雖然金融海嘯後從慘業逐步回升,但至目前為止回饋給政府的卻依然遠小於當初給予的;反不如儒鴻、上銀...等不受政府扶持補助的企業,到現在依然受到屹立不搖。

目前新政府已提出「承諾」,在某一年度完全廢核,但對於國際提出的碳排放交易管制恐難以跟上。若政府跟著阿諾的腳步要求企業在106年的夏季電費需比1045月的用電量少10%,家用則將每戶多顆電表的優惠政策統一只用單顆;且行政院環評署與民營機構於一年內討論規劃替代能源的選擇與建構方式,將環境損耗降至可忍受的範疇。雖然這項政策短時間會造成全體極大的反彈,但長痛不如短痛,趁我們還有時間因應時跟著魔鬼終結者一起終結核能不也挺好的!

這本書從2010年發行到現在也過5年多了,能源技術的開發可能有更新的進展,對於害怕踏出第一步的我們來說,也該學著把各種細節集合起來,跟著專家從整體角度思考。當我們「把二氧化碳變成賺錢工具」、「把廢物變成燃料」的構想建立起來後,源源不絕的想法就會打破障礙突圍而出,就算我們因政治干預而無法加入TPP,台灣還是能倍各國發現並接受貿易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查理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