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上集書評內容中,用Hank和阿德麗雅的例子說明我們很容易在尚未明瞭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就對一則訊息下結論,並用集體的力量去嘲諷、批判,而且我們都認為自己的發言是促進社會的進步,但其實我們只是一群不了解對方的自私鬼。

 

法官 Ted Poe 

(圖片來源)

在美國德州有個法官叫Ted Poe ,二十年來就是用他所能想見最浮誇的方式,公然羞辱被告。曾有法律作家認為Poe「把老百姓當成個人荒謬劇裡的虛擬道具。」作者對這位具有爭議性的法官深感興趣,便跑去訪問他這如何影響他周遭的世界。

讓我們先來看第一則案例:17歲男孩Kevin酒駕撞死女孩蘇珊。蘇珊的父母提告且拿到150萬美金的賠償。但看在kevin年紀尚輕,故問Kevin是否願意每周五以蘇珊的名字開一張一美元的支票寄給蘇珊的父母,連續十八年;這樣罰金就從原本的150萬美金換成936美元。看到這有些人會覺得不可思議,認為蘇珊父母失去一個女兒居然只收到一個不成比例的賠償金,這等於是縱容了Kevin;另外一批人則覺得這真是好判決,利用Kevin本身的愧疚感反覆的加強,讓他連續18年都要揹負著酒駕殺人的罪惡生活。這邊先不去討論前者是否將金錢與親情劃上等號;判決過後幾年,男孩未如期付款而被蘇珊的父母再度告上法院,男孩表示每次在支票本上填寫蘇珊的名字時,愧疚感就會撕裂他,所以他想把預先寫好的支票一次寄出去,甚至多加了一些金額要給對方,但蘇珊的父母不肯。

另外,一位愛上偷竊快感的年輕人,Ted罰他連續七天在他偷的店裡扛著牌子,上面寫「我偷了這家店,別當小偷,否則下一個可能就是你。」 幾乎所有看到這則案例者,無一不說這判決真是太誇張了!有人說這愛上偷竊的人就是精神病患者,患者就該吃藥改善,法官不判患者吃藥反而讓他扛牌子,這根本是恐龍法官。有人說這太羞辱對方了,如果是我一定會去申訴.....等。但一周結束時,那家店的經理打電話來道謝,說他們整個店裡在那星期都沒有東西被偷走;而那位年輕人說,這件事是他經歷過最丟臉的事,但卻明顯的改變了他的行為。後來他拿到學士學位並在波士頓做生意。

根據Poe的說法:「我認為那些犯罪者並未感自卑,反到是自尊心太強。我曾經把交到我手上的人送進牢裡,其中有66%的人會回籠。但那些被我們公然羞辱的人則有85%再也沒來過了。所以它不是荒謬的判案,而是有效的。」當做錯事情產生的悔恨和被羞辱的恐懼疊加,就會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烙印在我們腦中,使我們後續再做同樣事情時受到無形的約束。

回想從前我剛拿到機車駕照後沒一周就因闖紅燈被警察攔下開罰,眾人從旁經過時都會放慢車速回頭望一眼,那一眼對當下的我來說就是一個羞辱感,後來有一陣子我都乖乖的安全駕駛,直到我忘記之前的感受。所以這種處罰方式對於一個有羞恥心或是高自尊的人是很有效的處罰。

為什麼我們會對那樣的逞罰感到恐懼呢? 因為我們想在群體中表現出自己良好且優異的特質,比如穿得有品味代表自己有氣質、可以更快的吸引到異性的青睬。但「真實的自己」卻與「向外界呈現的自己」有段差距,所以當隱性的祕密被揭穿後,我們會恐懼原本所擁有的優勢(或當下的平衡)會被破壞,而改用撒謊、逃避、掩蓋等方式躲避。但只有將兩者的差距縮小,才不會因為秘密揭穿而讓羞愧無限擴大。

Google的搜尋結果

幾年前,因為隱私權問題台灣有許多人刪除或關閉了臉書帳號。2014年歐盟也有將近34萬人跟Google申請連結移除的要求,被移除關聯網址的連結中包含FaceBook、Google、Youtube、......等常見網站服務約10%,同時被要求移除內容多半涉及個人隱私、未成年犯罪者姓名等資訊。在網路盛行的現代,只要你有心幾乎可搜尋到任何曾經放在網路上的資料。另外,根據Google對眼球運動的研究,53%的人不會點擊搜尋條列的兩頁以後,89%的人則不會看到第一頁以後。所以,Google搜尋第一頁長什麼樣子,就決定了別人怎麼看你。

我們出外旅行,常會在雕像旁邊擺同樣的姿勢或在禁制標語前面擺出被禁制的動作,圖的是留一張有趣的畫面,讓自己呈現出多采多姿的樣貌。琳賽(Lindsey stone)也是這樣的女性,某次他在國家(軍人)公墓一個上面寫著「安靜肅穆」的牌子前拍了張照,當下她覺得這只是一張搞怪在挑戰稀鬆平常的權威,但並未對其抱持不敬;然後她朋友在FB放上這張照片,並經她同意標註她。 

一周後這則貼文的留言數破千,各種羞辱批評的言詞都在上面。媒體蜂擁至她家,但從電視播放出來的不是她父親幫忙解釋的畫面,而是她父親手裡拿著菸和她養的狗,畫面被塑造出有如離群索居的人一般。然後,琳賽就被公司開除了。瞬間,她的人生似乎只剩下「安靜肅穆」事件。 於是,焦慮症找上了她,每天都會想「萬一」被發現是…怎麼辦、她在那年內投了幾次履歷都石沉大海,直到幾年後她轉換跑道在面試時,也害怕公司人事部門上網搜尋她的名字,讓她再度失業。

(圖片來源)

後來,作者透過某個關係認識弗提克,他可以用逆向工程破解google的演算法,讓原本一整頁都是琳賽負面消息的google搜尋列煥然一新。他們開始幫琳賽製造出假網站與假新聞,幫她把獨特的風格塑造成平凡無奇的一般人,才幾個月的時間,Google搜尋頁面的第一頁就改善很多,若以圖片搜尋甚至可出現其他同名卻不同人的事蹟。

好奇的我又去搜尋因第三者而招致攻擊的彎彎與九把刀,搜尋時間約略微今年的7月。可以發現後者的事件明明比較晚爆發,但在google第一頁呈現的結果卻比前者友善(到最後一項才出現負面消息)。原因可能是九把刀後續還有在FB、媒體上公布電影說明會、簽書會等訊息,但彎彎主要在Blog上分享圖文;因google內建網頁的權重不同導致結果也不同。(這邊的權重有點像大盤的加權指數,比如台積電漲1元就可帶動大盤漲9點)

回饋循環

作者最後以回饋循環做總結,她的含意是你表現出某種行為,得到第一時間的即時回饋。你因為回饋而決定要不要改變行為,這個決定也使你得到即時回饋。當我們在美國的鄉村道路上開車,突然眼前看到這個標誌,第一時間就是將腳下的油門鬆開,因為我們的腦袋瞬間判讀超速的映象使我們降低車速,所以即便我們知道這是假的還是會這麼做。回饋循環它把社群媒體變成巨大的回聲室,使我們相信的事,不斷受到相同一件事的人所加強。它可能使我們無法接受不一樣的東西,讓其它異見則會遭受邊緣化。就像台灣當年的貨貿所引發的學運。

(圖片來源)

 

初看本書前,我對於網路霸凌甚囂塵上感到好奇,看完後深覺這是一刀兩刃的工具,用的好能以群體壓力迫使對方改正缺失,過當則成為幫凶。陸文斯基說:「我們點閱越多八卦,我們對生活在背後的人們越是感到麻木,我們越是麻木就點越多。總會有人在他人痛苦的背後獲取利益,每次點閱前都是一個抉擇,我們越是讓公開羞辱充斥在自己的文化中,我們越能接受他。」當我們不斷用這種方式去行善,就越會導致社群的對立衝突,尤其在未瞭解事情的始末就以刻板印象同化他人所言。

現在想想,或許我們一直以來討厭的政黨對立造成的台灣內耗,真實的原因都是自己以為的行善所造成的吧!

 

 

------------------------------------------------------------

這本書的書評為主要是以讀書會討論的形式做出發點,並討論各種形色的新聞。在這邊感謝找我去分享的Hease,會上見解獨到的Rex,還有眾多願意分享討論的會友們,請原諒我記憶不好忘記名字。也感謝給我其他意見修正討論稿的Emma、wenli、Jiyu...等。
 

arrow
arrow

    查理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